唐“昆山片玉”石磨(一级文物),1954年冬季,在惠东县梁化镇建设花树下水库时,发现了周代、春秋、唐代的先人生活遗址,出土有石斧、石簇、石凿、铜鼎、石磨、瓷碗等文物,其中以石磨最为珍贵。1994年,经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鉴定,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,是惠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石磨呈浅褐色,型制与现代石磨相似,通宽45厘米、通高29.9厘米,口径20厘米,底径45厘米。由上、下两部分组成,上礅为圆柱形,外塑有一圆形方孔钱币状浮雕,上阳刻“昆山片玉”四字楷书,方孔正好为镶嵌推磨把手,其对称处高浮雕一覆式莲花,可作辅助推磨之用;下礅外围设磨流,磨心略高于外沿,外塑作弧腹内收,上刻卷草纹一周,饼形足稍凹,上刻几何曲线纹一圈,流口对称处浮雕一莲叶纹。器身纹饰自然实用,做工精美,艺术性较强,具有浓郁的唐代艺术风格。唐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,佛教盛行,莲花乃佛教的信物。佛祖释迦摩尼认为,平凡的人要摆脱生、老、病、死等痛苦,必须在莲花里面修炼、重生,方能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。因此,石磨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,显得弥足珍贵。这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,经专家鉴定为茶磨。其上礅比下礅高出一倍多,增加了磨床的压力,使外形小巧玲珑的石磨使用起来更容易磨碎茶叶,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,不仅代表了唐代高超的石雕技艺,更反映了惠州源远流长的茶俗历史。据文史资料记载:惠州种茶始于东晋,在唐代得到大发展,至宋代,斗茶已成一方习俗,有谪居惠州的大文豪苏东坡的诗文为证。东坡贬谪惠州时先到罗浮山游览,品尝了景泰禅师的卓锡泉,作《书卓锡泉》说:“岭外唯惠人喜斗茶,此水不虚出也”!真实记录了北宋惠州人斗茶习俗。后来他北归无望,在归善县城白鹤峰筑居养老,并栽种茶叶,写有《种茶》诗:“紫笋虽不长,孤根乃独寿。移栽白鹤岭,土软春雨后”。紫笋,古茶名。东坡先生诗中还有“薄薄酒,胜茶汤”的描述,当中除茶叶外,还要配上如姜、葱、椒盐、米豆、油麻等佐料,连渣带水煎烹而成茶汤享用。其最有名的是《汲江煎茶》诗,首联云:“活水还须活火煎,自临钓石取深清”,详细记录了他对水质的挑选和讲究,可谓雅趣盎然!后人评价“道尽烹茶之要”,“可谓之茶经”,对惠州乃至岭南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。 该石磨的出土地梁化是我市最早的人类居住生活地之一,而且延续性长。早在春秋早期已有人类活动。秦始皇统一岭南后,于秦始皇三十三年(公元前214年)在今广东地域内设四个县,其中一个为傅罗县,县治就设在今梁化镇。历经秦汉、两晋、南朝、至梁天监二年(503年)徙博罗县治于浮碇岗(今博罗县罗阳县城),并置梁化郡于梁化。至隋开皇十年(590年)撤梁化郡,置循州总管府于惠州城,其间804年梁化都是县、郡的治所。